风铃:一篇文章,纪念一个十七岁的少年
一、今天下午,我写了一篇口述文章口述实录:“儿子走了,再多的爱,只剩心碎”,这是我的一个护士朋友给我讲述的真实的故事,我没有午休,我想赶紧记录下来,为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也为这个少年的父母。
我在文章里隐去了这个少年的名字和她妈妈的名字,我不想因一篇文章“火上浇油”,让这个苦难的家庭衍生出更多的伤心。
晚上,护士朋友发给我的以下的截图,打消了我的担忧,少年的妈妈转发了我的文章,还关注了我的公号。如果一篇小文章能纪念一个逝去的生命让家属感到欣慰,也算是我用自己的方式送别这个阳光的少年。
二、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一所三甲医院从事宣传工作。我有机会接触到了很多病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上班的第一周,我去ICU病房看望了一个重症肌无力患者,一个女孩,和我是校友。她奄奄一息的躺在病床上,掩饰不了她美丽的容颜,我默默的为这个校友祈祷,希望她历经苦难后会有美好的明天。没想到,一周之后,当我再次走进ICU病房,去寻这个女孩的时候,病床已经换了别人。医生说,她走了。
这是我到医院上班,给我上的第一课——关于健康,关于死亡,关于生命的哲学。
那一段时间,我非常难过。疾病是不分穷人和富人,男和女,年迈与年少的。它就像上帝投放到人间的苦难,运气不好的人中招,运气好的人,就躲过一劫。由此,我对人生产生了悲观主义与宿命的色彩。
随后,随着我工作的深入,我进入了手术室参观,看到了很多重症患者在疾病面前的无力,也看到了一些真情在病房上演。比如亲体间肝、肾移植、一个叫陈易的女生想卖身救母、一个四川大竹的女子产下四胞胎后的喜悦与忧愁等等。医院是苦难的集中地,也是新生儿的诞生地。每天,我都穿梭在病房与病房之间,感受着病来如山倒的狂风暴雨,也看到了人间太多的悲欢与离合。
所以,当我的护士朋友讲述了这个十七岁少年患病的经历和他离开人间让他的父母感到悲痛万分,我的心情像重庆的雾霾,被一层灰色遮住。
我们能有什么办法,有些疾病医学也是无解的,不是一句“保重身体”、“祝你身体健康”就能如你所愿的。唯愿我们活在世上的每一天,都要珍惜它,使用它,守护它。活在今天,珍惜当下,是我们迫在眉睫的本能,也是我们要把惰性、躺平一类的词语与思维,从我们的生命中剔除掉。
二、晚上逛熙街,我看到了广场上,像展销会一样摆着很多商品。我眼睛一亮,竟然有图书。老板告诉我,疫情期间,实体店开不走,只有把这些正版书处理了。买两本送三本,还有一些作业本,10元4本。一场病毒的风暴,让人们陷入泥潭,对一个家庭伤筋动骨的打击,恐怕会抽掉曾经的老本。
“书太重了,我们从三峡广场拉过来,车子开不进步行街,我和老婆一本一本搬进广场。”是的,书很重,我买了五本,我提着都要换手,更何况摆着上百本书籍,我不知道这对夫妇花了多少精力把这些需要变卖的书籍从一个区运到另一个区。
他们搬运的是生活,同时也搬运的是赔本与心疼。